
从梅州市区驱车驶向梅县区松源镇98策略,约1.5小时的车程所经多是蜿蜒山路。松源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四面高山环绕,地理位置偏僻。
与此同时,这里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堡垒,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坐标。厚重的革命历史,成为一方乡土重要的红色“家底”。据统计,松源镇有184处红色旧址。
老区苏区孕育了中国革命,但由于区位等因素限制,其发展处于劣势。喝水不忘掘井人,它的振兴,牵动着父老乡亲的心弦。一场振兴老区的实践,已在松源镇启动探索——
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县区松源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进驻后,谋篇起笔“红色+绿色”的老区振兴文章。工作队队长吴爱兵说,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当地184处散落的红色遗址,决心将历史遗产转化为发展资产,让红色记忆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盘活资源、跨域联动、机制协同、资源共享、文化赋能……184处革命旧址,如同184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条红色文化之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

工作队在同怀别墅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入手破题
打好遗址抢修“第一仗”
2024年7月,新一批工作队正式进驻松源镇。彼时,松源镇经常下暴雨,有次工作队在入村调研时,刚坐下,就接到协助各村疏散群众的任务。他们跟着镇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泥泞里。
在走访中,吴爱兵得知,这片山区小镇因位置偏远,工业发展受阻,农产品销路不畅,但红色资源丰富。1929年,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从上海带回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九月来信”,在此传达,这里也成为古田会议精神的先声之地。
“或许,盘活历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松源镇建设的路子。”这一想法浮现后,吴爱兵与其他队员们商量,队伍内部初步达成共识。之后,他们对全镇的红色遗址进行逐一摸查。同时,他们还对年迈的党员进行访谈,通过口述史纪录,打捞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红色故事。
98策略
作为首次传达贯彻中央九月来信松源会议旧址,同怀别墅被打造为历史陈列室。
经统计,全镇22个村庄中,10个为“老苏区村”、10个为“游击区村”,184处红色旧址星罗棋布,包括同怀别墅、蛟花堂、庆敏楼等旧址。这些旧址也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例如,五星桥是红军当年指挥战斗的重要旧址,如今是村民主要出行的桥梁;农民协会成立旧址东昇楼里,至今还住着很多户人家。
可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暴雨、洪水等冲击,许多遗址及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吴爱兵回忆,同怀别墅内的电视、显示屏、布展板全被泡坏,墙上至今还留着水痕。特别是五星桥的桥墩出现裂痕,威胁着村民的日常出行。
上一批工作队投入资金超过60万元维护设施,而洪灾让此前的努力付之一炬,再加上工作队刚入驻时,筹集的帮扶资金有限,维修工作举步维艰。“没办法,只能一点点修,先把关键的地方做起来。”吴爱兵说。
尽管资源有限,但工作队成员们依然下定决心,打好遗址抢修“第一仗”。吴爱兵将情况上报给广梅指挥部,获得了50万元的修缮资金支持。他们聘请了专业团队对桥体进行灌浆加固、重新勾缝,对基础浇筑混凝土挡水墙。
桥修好后,吴爱兵说:“能让村民安全走路,这笔钱花得值。我们做的不是面子工程。”随后,工作队拉动荔湾区公安部门的赞助,修建路灯,改善村容村貌,让村民真正看到变化。

谋篇起笔
找准跨省联动“突破口”
五星桥的修复工作让工作队看到希望,但吴爱兵也意识到,仅靠一个偏远老区小镇的单打独斗,很难打破僵局,走上振兴之路,必须寻求合作。
松源镇与闽西中央苏区上杭、武平、永定紧紧相连,地理位置相近、历史革命同源、文化资源禀赋相似。然而,资源富集曾面临三大瓶颈:跨区协作不足,闽粤红色资源长期“单打独斗”;基础配套滞后,山区交通与展陈设施亟待升级;保护开发单一,文旅动能转化受阻。这也让工作队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认识——红色资源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打造跨省研学线路,才能真正盘活“沉睡”资源。
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历史,证实松源的红色历史与闽西紧密相连——陈毅带着中央“九月来信”抵达松源,在同怀别墅向红四军前委传达中央指示。这让工作队看到了跨区域联动的可能性。“陈毅同志的路线,完全可以和福建的古田会议旧址串联起来。”回忆起发展找到突破口时,吴爱兵的语气里透着兴奋。
他们将两地历史整理成详细的材料。为了争取合作,工作队成员开始主动“走出去”,将目光投向相邻的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幸运的是,两地想法一拍即合。他们共同谋划闽粤赣红色研学线路,计划将松源纳入“红色走廊”节点。武平党校也在松源设置了研学教学点98策略,吸引学员跨省前来。

今年9月,工作队(右一为吴爱兵)与福建上杭县下都镇召开座谈会,商谈两地之间红色交通线修复事宜。受访者供图

工作队在松源镇横坑村援建的党章学堂,如今是福建武平县党校的现场教学点。
经过协商,工作队与福建永定、上杭等地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联合开展红色资源调研,系统梳理两地关联的革命历史脉络与184处旧址关联点,形成跨省保护利用方案。通过“摸底数、建清单”,实现资源底数“一张图”、保护开发“一盘棋”,为协同发展奠定数据基础。
此外,两地共同编制《梅州市松源镇中央九月来信红色旅游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概念设计方案》,整合闽粤节点设计精品线路。联合修复松源至福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串联闽粤王寿山、上杭县和睦村等关键点位,打造“资源互补、线路共通”的区域发展格局。

位于松源镇的红军驿道起点。

擦亮成色
老区乡民吃上“旅游饭”
发展找到突破口,重在执行落地。如今,松源镇沿河种植的杏桃、勒杜鹃姹紫嫣红,斑斓的色彩为革命老区平添了几分生气。那些“沉睡”多年,看上去有些斑驳破败的革命旧址和老屋,也迎来了新生的可能。
回想初到松源镇,吴爱兵就被当地的客家围屋吸引。但部分围屋因年久失修或无人居住而荒废。他和工作队成员主动上门,一场拯救老屋的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村民们最大的顾虑是,老屋修缮后,发展乡村旅游,老屋的产权归属能否保得住。为打消村民顾虑,工作队成员耐心向现居者或看护人解释:房屋产权仍归属家族,这是家族的根,不变更;但家族可以捐出房屋的使用权,由工作队申请资金进行保护性修缮和布展。对于远在外地的户主,他们便通过租户或村“两委”协助,争取取得联系,并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这不仅仅是修缮,更是文化的保护传承。你们捐出使用权,政府投入资金修缮和布展,大家这是双赢!”工作队不厌其烦,反复动员。
在修缮和建设中,工作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注重旧址本体修缮,又强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通过完善导览系统、优化讲解服务、开发红色文创等,确保红色资源“保护到位、利用高效、传播生动”。
不久前,一位屋主的孙女从深圳回来,看到翻新的祖宅时,兴奋地翻看展陈,讲述着家族往事。吴爱兵看到这一幕,感到“我们做对了”。这种模式既保护了房子,也盘活了资源,真正让历史和乡愁交织。
如今的松源镇,红色旅游与自然风光、特色农业串联,同怀别墅、白玉古树公园、书香公园、寺边文祠等形成网红打卡点,红色民宿、文创产品等乡村新业态逐步落地,“夜间讲学”“重走交通线”等特色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据统计,松源镇2023年以来举办跨省、跨市域党史培训、红色体验活动超10场,联动效应显著,年吸引学员与游客超2万人次。

2025年5月,福建龙岩户外团队参观同怀别墅。受访者供图
见证“老区新生”,工作队成员们也感到欣慰。吴爱兵希望更多村民参与维护,形成长效机制,“这是大家的地方,不是一个人的项目。”
放眼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越来越多游客奔赴松源镇,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次跨越省域、多元协同的创新帮扶实践,让这座老区小镇焕新颜、展新貌,也让红色精神生生不息、发展活力源源不绝。
采写: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张蔚婷 记者袁瀚
长宏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